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动态欢迎光临西北化工院网站!
行业动态
产学研大家谈④ |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
发布时间:2023/3/7 11:50:33  浏览次数: 次  来源:本站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中国石油的产学研工作在传承中创新。219日,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杨继钢在首届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上提出,发挥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是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杨继钢首先强调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的重要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被公认、被实践证明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个“主导”,一个“主体”,对企业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寄予厚望,对产学研融合提出要求。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打通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到国家强的通道,企业责无旁贷。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目的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检验标准是创新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杨继钢表示,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石化化工行业取得新进步。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到2.7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是2011年的3.4倍,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6.09%。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石油化工行业也取得大幅进步。一方面,石化企业的成套技术开发取得长足进步,包括成套炼油、乙烯、芳烃技术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型化设备、特种设备等装备逐渐实现国产化,在工业信息化、数字化等方面都有进步。这些技术进步有效支撑了我国石化化工产业的发展。

  不过,杨继钢认为,行业科技创新仍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短板瓶颈。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石化化工大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差距依然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大宗产品品质总体差一个档次,特别在产品质量稳定性、好用度上有差距;特种产品和牌号在功能性上有差距,解决特殊专门问题上有差距;成套技术的全面性、先进性、完整性上有差距。表现在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效率效能有差距,有的还有“天窗”等。

  杨继钢表示,要强化主体、主导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创新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为做好产学研融合工作,企业主要是做好“出题者”“出资者”和“主导者”。具体做法如下:

  1.发挥“出题者”作用,提出高质量创新课题,做到四“必须”、两“注意”。

  四“必须”为:企业必须研究掌握下游用户的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把握产品研发方向;企业必须了解同行的工艺、装备水平和先进程度,才能准确研判前进方向;企业必须研究前沿科技理论和行业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影响,才能准确判断行业变化趋势;企业必须锻造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磨砺能力,提高深层次理论分析能力,进而向更高水平的研究层面拓展,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两“注意”为:注意区别管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注意加强知识管理。

  2.发挥“出资者”作用,搭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企业的投入不仅仅用来解决生产难题、产品质量问题,而是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近十年来,中国石油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炼油化工催化剂及催化材料,新型反应器等方向的长期合作关系。

  3.发挥“主导者”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产出高质量高水平成果。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应该做好的工作是: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建设一支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深耕科研、善于合作的科技创新力量;落实几个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参加,密切联系最终用户的科技创新领域;推进高水平成果转化。

  4.尊重劳动和创造,保护知识产权。

  要充分肯定合作伙伴的创造性劳动,尊重合作伙伴的首创。在专利、论文、成果奖励申报、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重视合作伙伴的关切。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成果效益分配要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保护科研人员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让创新成果的真正贡献者有所收获。

  杨继钢最后强调,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是决定创新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要当好“出题者”“出资者”“主导者”,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石油化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是否产出高水平高质量创新成果为检验标准,让产学研结合这一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方式在我们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良好作用,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中化新网)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双碳”背景下的材料及重点材料领域研发新模式
[下一篇]:2023两会行业观察丨科技创新篇